(分享人陈天浩,2011年11岁开始读经典,2012年4月开始在正音频道当小主持人。喜欢下棋,打桥牌。围棋业余四段,桥牌多次获得北京市第一,2015年获得全国第八。读经典虽然有点晚,但领悟能力强,经常会有自己的感悟。多次参与育心的活动,第四届经典宝贝考核北京地区海选小老师,第五届经典宝贝考核北京地区海选主持人。14岁在北京济乾经院文化论坛做主讲,15岁参加总部经典宝贝考核易工。每年假期会在济乾语音平台做分享,通过分享受益良多。2017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,在大学里一直是班长,他带的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,他也被评为优秀班干部。)
亲爱的育心家人们,大家早上好!我是来自北京的陈天浩,今天由我来跟大家做分享。今天分享的主题是《开学第一课》。因为正好开学了,妈妈告诉我有这样的一个主题,问我要不要讲,我说那就尝试一下吧。其实之前我做过很多次分享了,但一般分享的是自己的经历,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分享,所以刚开始还挺茫然的,不知道该怎么讲。今天,我就从两个方面讲一讲我自己从小学到中学的一些学习体会,算是带给弟弟妹妹们的一些建议吧。
首先要分享的是关于读书这个话题。在读书之前,我们首先要知道,我们为什么要读书。我相信,大家的心里一定都会有自己的答案,一个最普遍的理由,就是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知识。然而我认为,书其实可以分成两种,记得在高三的时候,我们还写过一篇作文,正是关于这个题目的。罗素曾经说过,人要多读一点无用之书。作文要求是让我们阐述什么叫做无用之书,然后回答为什么要读无用之书。其实,无用之书指的是那些非功利性的读书,而有用之书指的是功利性的读书。易中天老师也曾经说过,书分两种,一种是有用的书,跟钱与名利有关,读这些书可以帮助你升学,赚钱;而另一种是没有用的书,不能帮你赚钱,但可以帮你养心。这两种书,我们是不是都要读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所以下面我分别来讲一下它们各有什么用。
首先,功利性读书的价值。这种书一般指的是我们课堂上学习的课本之类的,读这些书肯定是有用的。有些人会说我们现在学习的很多知识没有用,我觉得这是很没有道理的,初高中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有用的,或者都不知道会不会有用,大概率有用。有人说可能以后去买菜什么的不需要很高深的数学知识,但是现在学的大部分工科和理科都需要数学,而且需要高等数学,所以这个初高中阶段是必须要认真学的。还有比如物理、化学,其实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们。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,他爸爸回家后特别渴,想喝水,看到桌子上放着一碗水,他不知道是消毒水,就喝下去了。这位同学就想起学过的化学知识,立即给爸爸喝了一些牛奶,保护胃粘膜,所幸没什么大事。物理我就更不用说了,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物理。所以说,我们学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有用的。
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,功利性的读书并不仅仅能带给我们知识,还能带给我们一种学习能力。在我们大学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学生,因为国家的帮扶政策,他们可以比我们低很多分就可以考进我们学校,我有一个舍友,他的成绩刚好比我低一百分左右。感觉他平时也挺努力学习的,开始以为只是基础稍微差了一点,可是后来发现,有很多课程是不需要基础的,但是他考试就是很难考得过我们。所以我感觉是因为过往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,导致学习能力稍微差了一点。
认真读功能性的书,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。关于这方面,学校里老师会告诉大家,他们说得比我更详细,所以我就不多说了。但是,我们并不能只读这些功能性的书,庄子有句名言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殆矣。”这句话不是告诉我们不需要读功利性的书,而是告诉我们要在浩瀚的宇宙中时刻保持谦卑的心,要不断地去探索未知,因为永远都有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,所以我们需要在不断学习的同时,也要保持积极乐观,要时刻认识到自己永远是渺小的,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读的是另外一种书,就是那些非功利性的书。那非功利性的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?
当然第一也是知识,非功利性的书能带给我们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,比如,读名人传记和历史书,我们能了解到历史知识;读文学作品,能了解到一些过去的或者说其他国家的时代背景;读哲学类的书籍可能会帮助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,进而更有动力活得更好。读一些美术艺术类的书,可以了解到对应的知识,而且还能带来艺术情操,尤其是艺术类的书籍,能让人内心丰盈。读书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。比如读一些外国的名著,之前看的《傲慢与偏见》,就很明显地感觉到当时那些贵族的生活方式是很不一样的;而且不同国家的贵族,生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,这个也是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才能了解到的。看了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之后,能感觉主人公出身比较低,他奋斗了一辈子,也是非常有能力,很有钱,但是依然逃脱不了那种传统观念对阶级的束缚。虽然他特别有钱,比贵族还有钱,但是他依然出身平民,所以他还不是贵族,他试图跻身贵族来追求他心爱的人,最后他失败了,然后也很惨。看了《巴黎圣母院》之后,感觉到人性的美和外表的美,很极端,美与丑的对立。
为什么这两种书要一起读呢?首先有用之书告诉你如何成功,无用之书告诉你如何面对失败。我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,分享人说现在中国的很多教育属于成功式教育,他只告诉你如何成功,没有告诉你如何面对失败,这导致很多孩子刚上大学的时候很不适应,尤其是一些初高中都很厉害的孩子,上了大学之后突然受到了打击,感觉身边很多人都比自己厉害,然后父母又不在身边,没有父母的引导,也没有老师的直接关照,就会陷入一种比较迷茫的情况。之前看了电影《银河补习班》里边有这样一个场景,说教导主任领养了一个孩子,他特别优秀,高考的时候考了全省的状元,之后去了清华,去了清华之后,他有一次高数考试不及格,回去跟养父哭诉,结果养父根本不理他,这个孩子在面对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,终于没有承受住打击,最后变成了一个疯子。
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,但其实反映了一些问题,有很多人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失败的,而这件事情其实在非功利性的读书里是可以得到答案的,因为很多书中都告诉我们,一些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主人公或者一些历史上的人物,他们是如何面对失败的,我们看他们是怎么做的,有时候可以用到自己身上。比如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我们就知道保尔·柯察金是怎么面对失败的;看《贝多芬传》,贝多芬聋了之后还在努力地坚持着自己的音乐,聋了还能写出《命运交响曲》。事实上,不知道怎样面对失败,是因为内心不够丰富,没有方法去排泄自己的痛苦,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继续,这个其实是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的。
接下来分享一下怎么读书。其实不仅书分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书,我们的心态也分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心态,我用《易经》比卦的前两爻来做这两种心态的总结。
第一种是功利性的心态,“有孚,比之,无咎。”对于功利性心态来说,我们很多时候是要跟身边的人比一比,比如我们学习某个科目的时候有学习进度,我们可以和身边的人比较一下,吸取他们的长处来改变自己,这个是一种比较功利性的心态,就是学习的时候可以想着,我今天要完成多少学习任务,要背多少东西。
第二种非功利心的心态,“比之自内,贞吉。”只能跟自己比的状态,这是没有固定的任务目标,所以想看多少,想怎么看,自己舒服就好,自己想一想有没有收获,这是一种比较非功利的心态。陶渊明在《五柳先生传》里写过:“每读书,不求甚解。”这个“不求甚解”指的就是非功利的心态,就是在读书的时候,没必要把书背下来,没必要记住多少,我们只要有所收获就可以。就比如我现在读的很多作品,让我说故事梗概,有的我已经说不太出来了,但是读的时候能体会到他的内心的一些情感,我觉得这就足够了。而且以后有些书可能还会再读一遍。这也是一种非功利心态会做的事情。现在感觉有一些非功利性的书,有人却在用功利性心态读,这是不太对的,比如说有些人看一些作品,想的是自己能不能用在作文里,学习他的写法。我觉得有些书可以这样用没错,但读的时候不能这么想,我们都知道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带着功利性心态往往会让我们忽略一些更重要的东西。比如初中的一篇课文《荷塘月色》,当时老师要求把它背下来,我们知道朱自清写的散文是很美的,但当时我学这个课文的时候,完全没有体会到它的美,我只想着怎么更快把它背下来。前两天看到成语“曲曲折折”的时候,想起当年背过的课文,“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,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,叶子出水很高,像亭亭的舞女的裙。”我才反过头来体会到这个文章写得有多么的美。有些事情我们是要用非功利性的心态去做,才真正能体会它的价值。
关于怎么读书,就是要厚积薄发。小畜卦里面说,“密云不雨,自我西郊”,就是说我们读了书,也只是处在厚积的过程,也只是处在小畜的过程,如果我们不能薄发,不能把它们用出来,就像密云不雨一样,我们攒了很多雨水,但是不下雨,雨水不能惠及万物,是意义不大的。要怎么厚积薄发,其实在小畜卦也有答案,就是“复自道,何其咎,吉。”“牵复,吉。”我们读了很多书之后要博观,要约取。孟子也说过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”我们读了书,先要有自己的思考,尤其是非功利性的书,不需要死记硬背,读了之后要有自己的想法,这个是最重要的。因为有很多符合当时时代的背景,我们现在是没有的,但是书里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,是我们现在可以使用的。我们要放弃我们不需要学习的,认真记住我们需要学习的,这个也是非功利性的书跟课本教材很大的区别。想要学到什么由自己决定,而且每个人学到的东西可能不一样。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,我觉得,想做到薄发就简单了。比如语文老师之前讲的一个例子:有的同学读书是为了把内容记下来,然后用在作文里。有一天出了一篇作文叫《如何面对失败》,有些同学就会写,谁谁谁在书里是怎么失败,他是怎么面对失败的,然后我要怎么面对失败的。然而,真正回到生活中,当你面对失败的时候,你真的能像你写的那样吗?如果你是,你就做到了厚积薄发,博观约取。
关于读什么书,我觉得文史哲都是很必要的。为什么要读文学?文学其实是历史的一种加工,有两个明显的优点:第一个是很容易让人感兴趣,读文学类的书,很容易让人入迷,我就是这样,经常会读多个小时也停不下来,直到读完。而读历史书一般就不会有这种感觉。第二个就是有些人的作品,虽然是由历史改编的,但是它反而让人更容易了解历史,因为作者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来加工,从而更好地凸现主题,让人更容易从他的文笔里理解当时的历史大环境。例如《巴黎圣母院》,里边的人要么就是极美的,比如说主人公爱斯美拉达,她就没有任何一点人性上的缺点吗?真没有。还有卡西莫多,除了长得丑以外,他的人性也特别的善良。而那个主教虽然有光鲜的外表,人性却十分的丑恶。这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并不存在这种完全善良或者完全罪恶的人,在阅读这样的书时,你既能对人性的高贵而感到赞叹不已,也会对人性的丑恶而不寒而栗。每个人都是复杂的,在读历史名著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,同时会想到自己会不会这样,自己肯定有做得好的地方,也有做不好的地方,你就会根据这些来反省自己,升华自己。
关于哲学类的书,我觉得从大方面来说,它是一种对人生观的探讨和思考,有提升人生格局,让人具有大局观的作用。要经常思考自己我是谁,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……这种问题,就是想自己以后要干什么,我觉得会很容易让自己成为大格局的人。关于音乐和美术类的,我觉得要看孩子的兴趣,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可以多读读这类的书,会培养艺术细胞,自己也会很乐在其中。很不幸的是我没有这方面的兴趣,我读这种书感觉很枯燥,可能是小时候没有培养这方面的感觉。
第二个主题我们来谈一下关于社交的问题。可能有的家人会觉得这个对于在上中学或小学的孩子来说有点早,我觉得确实有点早,但是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要提早让他们认识一下这个问题的重要性,因为我以前就没有意识到这方面重要,上大学之后就有点吃亏。
关于为什么要社交这件事,我觉得比卦的第一爻就很好地告诉了我们原因。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里,我们只有通过跟其他人做比较,才能够更好定位自己,就像一个直角坐标系,我们只有知道了X轴和Y轴,才能知道自己在哪里。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找不到这两个轴,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身边人的位置来定位自己。
我之前看过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,里面有一个老爷爷,他当年犯了杀人罪,被关了40年,好不容易等到出狱,有了一份工作,他每天按部就班地照常上下班,这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,但是过了一周后,他就自杀了。我认为他自杀的原因,并不是因为他对于生活有什么不适应,因为监狱里有很多报纸,他可以随时了解社会的变化,而真正的原因就是他失去了跟正常人进行社交的能力。这么多年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跟他一样是犯人,都生活在监狱这片天地里,没有跟外界交流的机会。所以他虽然重回社会,看到的东西并不会使他感到太诧异,因为他在报纸上早就了解过了,但是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对他的冲击一定是特别大的。
我们处在这个社会,需要经常跟身边的人交流,而且要努力地跟那些感觉跟自己不太一样的人交流,才能更好地知道,现在什么是大家认可的主流价值观,才能够更好地去适应我们的时代。比卦前两爻讲的都是跟自己比的一个过程,到了第四爻才说要“外比之”,就是跟外人比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处在前两爻的时候,就是小孩子所处的这个阶段,没有什么外人,大家其实都是相似的,因为生活环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。
谈到怎么社交,举个反面例子,我七年中学,初中高中都是同一批人,他们跟我很像,都是通过同一次考试选拔进来的。我当时只跟自己比较喜欢比较合得来的人说话,很少跟不怎么合得来的同学说话,有时候他们主动找我,我也不跟他们说很多话,这样导致我跟有些同学七年间都没说过几句话。我当时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,因为大家都差不多,何必要跟这么多人交流。上了大学后,才感觉到我的社交能力会差一些。这并不是先天的内向,而是在初高中时,没有脱离自己的舒适区,没有试图去跟其他人交流,导致上大学之后,再想跟其他人交流的时候,发现自己的能力没有那么强。虽然我做了很多事情,大学里的每个同班同学,我都很努力去认识,去跟他们交流,但是感觉社交能力上有些欠缺。
有的同学很擅长社交,有一个同学跟我说,他用两分钟就能认识一个陌生人,还能跟他聊得很好。我对此深信不疑,因为他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。这是一种很强的能力,有时候甚至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。这个其实是在中小学期间是可以做到的,希望孩子们不要只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。每个人一定会有一个属于自己圈子,有几个跟自己关系特别好,能聊得来的同学,但不能一直沉浸在这个圈子里,必须要跟不在圈子里的其他孩子交流一下。其实现在没有什么坏孩子,不会出现“比之匪人”的情况,多跟他们交流,锻炼一下自己,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,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
好,时间关系,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(分享人陈天浩,2011年11岁开始读经典,2012年4月开始在正音频道当小主持人。喜欢下棋,打桥牌。围棋业余四段,桥牌多次获得北京市第一,2015年获得全国第八。读经典虽然有点晚,但领悟能力强,经常会有自己的感悟。多次参与育心的活动,第四届经典宝贝考核北京地区海选小老师,第五届经典宝贝考核北京地区海选主持人。14岁在北京济乾经院文化论坛做主讲,15岁参加总部经典宝贝考核易工。每年假期会在济乾语音平台做分享,通过分享受益良多。2017年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,在大学里一直是班长,他带的班多次被评为优秀班级,他也被评为优秀班干部。)
亲爱的育心家人们,大家早上好!我是来自北京的陈天浩,今天由我来跟大家做分享。今天分享的主题是《开学第一课》。因为正好开学了,妈妈告诉我有这样的一个主题,问我要不要讲,我说那就尝试一下吧。其实之前我做过很多次分享了,但一般分享的是自己的经历,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分享,所以刚开始还挺茫然的,不知道该怎么讲。今天,我就从两个方面讲一讲我自己从小学到中学的一些学习体会,算是带给弟弟妹妹们的一些建议吧。
首先要分享的是关于读书这个话题。在读书之前,我们首先要知道,我们为什么要读书。我相信,大家的心里一定都会有自己的答案,一个最普遍的理由,就是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获得知识。然而我认为,书其实可以分成两种,记得在高三的时候,我们还写过一篇作文,正是关于这个题目的。罗素曾经说过,人要多读一点无用之书。作文要求是让我们阐述什么叫做无用之书,然后回答为什么要读无用之书。其实,无用之书指的是那些非功利性的读书,而有用之书指的是功利性的读书。易中天老师也曾经说过,书分两种,一种是有用的书,跟钱与名利有关,读这些书可以帮助你升学,赚钱;而另一种是没有用的书,不能帮你赚钱,但可以帮你养心。这两种书,我们是不是都要读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所以下面我分别来讲一下它们各有什么用。
首先,功利性读书的价值。这种书一般指的是我们课堂上学习的课本之类的,读这些书肯定是有用的。有些人会说我们现在学习的很多知识没有用,我觉得这是很没有道理的,初高中我们所学的知识都是有用的,或者都不知道会不会有用,大概率有用。有人说可能以后去买菜什么的不需要很高深的数学知识,但是现在学的大部分工科和理科都需要数学,而且需要高等数学,所以这个初高中阶段是必须要认真学的。还有比如物理、化学,其实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们。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说,他爸爸回家后特别渴,想喝水,看到桌子上放着一碗水,他不知道是消毒水,就喝下去了。这位同学就想起学过的化学知识,立即给爸爸喝了一些牛奶,保护胃粘膜,所幸没什么大事。物理我就更不用说了,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物理。所以说,我们学的很多知识其实都是有用的。
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,功利性的读书并不仅仅能带给我们知识,还能带给我们一种学习能力。在我们大学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学生,因为国家的帮扶政策,他们可以比我们低很多分就可以考进我们学校,我有一个舍友,他的成绩刚好比我低一百分左右。感觉他平时也挺努力学习的,开始以为只是基础稍微差了一点,可是后来发现,有很多课程是不需要基础的,但是他考试就是很难考得过我们。所以我感觉是因为过往没有很好的学习条件,导致学习能力稍微差了一点。
认真读功能性的书,能够有效地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。关于这方面,学校里老师会告诉大家,他们说得比我更详细,所以我就不多说了。但是,我们并不能只读这些功能性的书,庄子有句名言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随无涯殆矣。”这句话不是告诉我们不需要读功利性的书,而是告诉我们要在浩瀚的宇宙中时刻保持谦卑的心,要不断地去探索未知,因为永远都有未知等待我们去探索,所以我们需要在不断学习的同时,也要保持积极乐观,要时刻认识到自己永远是渺小的,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读的是另外一种书,就是那些非功利性的书。那非功利性的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?
当然第一也是知识,非功利性的书能带给我们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,比如,读名人传记和历史书,我们能了解到历史知识;读文学作品,能了解到一些过去的或者说其他国家的时代背景;读哲学类的书籍可能会帮助我们思考人生的价值,进而更有动力活得更好。读一些美术艺术类的书,可以了解到对应的知识,而且还能带来艺术情操,尤其是艺术类的书籍,能让人内心丰盈。读书能带给我们一些思考。比如读一些外国的名著,之前看的《傲慢与偏见》,就很明显地感觉到当时那些贵族的生活方式是很不一样的;而且不同国家的贵族,生活方式也是不一样的,这个也是读了很多文学作品才能了解到的。看了《了不起的盖茨比》之后,能感觉主人公出身比较低,他奋斗了一辈子,也是非常有能力,很有钱,但是依然逃脱不了那种传统观念对阶级的束缚。虽然他特别有钱,比贵族还有钱,但是他依然出身平民,所以他还不是贵族,他试图跻身贵族来追求他心爱的人,最后他失败了,然后也很惨。看了《巴黎圣母院》之后,感觉到人性的美和外表的美,很极端,美与丑的对立。
为什么这两种书要一起读呢?首先有用之书告诉你如何成功,无用之书告诉你如何面对失败。我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,分享人说现在中国的很多教育属于成功式教育,他只告诉你如何成功,没有告诉你如何面对失败,这导致很多孩子刚上大学的时候很不适应,尤其是一些初高中都很厉害的孩子,上了大学之后突然受到了打击,感觉身边很多人都比自己厉害,然后父母又不在身边,没有父母的引导,也没有老师的直接关照,就会陷入一种比较迷茫的情况。之前看了电影《银河补习班》里边有这样一个场景,说教导主任领养了一个孩子,他特别优秀,高考的时候考了全省的状元,之后去了清华,去了清华之后,他有一次高数考试不及格,回去跟养父哭诉,结果养父根本不理他,这个孩子在面对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,终于没有承受住打击,最后变成了一个疯子。
当然这个例子比较极端,但其实反映了一些问题,有很多人是不知道怎么面对失败的,而这件事情其实在非功利性的读书里是可以得到答案的,因为很多书中都告诉我们,一些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主人公或者一些历史上的人物,他们是如何面对失败的,我们看他们是怎么做的,有时候可以用到自己身上。比如看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我们就知道保尔·柯察金是怎么面对失败的;看《贝多芬传》,贝多芬聋了之后还在努力地坚持着自己的音乐,聋了还能写出《命运交响曲》。事实上,不知道怎样面对失败,是因为内心不够丰富,没有方法去排泄自己的痛苦,或者说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继续,这个其实是可以通过读书来解决的。
接下来分享一下怎么读书。其实不仅书分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书,我们的心态也分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心态,我用《易经》比卦的前两爻来做这两种心态的总结。
第一种是功利性的心态,“有孚,比之,无咎。”对于功利性心态来说,我们很多时候是要跟身边的人比一比,比如我们学习某个科目的时候有学习进度,我们可以和身边的人比较一下,吸取他们的长处来改变自己,这个是一种比较功利性的心态,就是学习的时候可以想着,我今天要完成多少学习任务,要背多少东西。
第二种非功利心的心态,“比之自内,贞吉。”只能跟自己比的状态,这是没有固定的任务目标,所以想看多少,想怎么看,自己舒服就好,自己想一想有没有收获,这是一种比较非功利的心态。陶渊明在《五柳先生传》里写过:“每读书,不求甚解。”这个“不求甚解”指的就是非功利的心态,就是在读书的时候,没必要把书背下来,没必要记住多少,我们只要有所收获就可以。就比如我现在读的很多作品,让我说故事梗概,有的我已经说不太出来了,但是读的时候能体会到他的内心的一些情感,我觉得这就足够了。而且以后有些书可能还会再读一遍。这也是一种非功利心态会做的事情。现在感觉有一些非功利性的书,有人却在用功利性心态读,这是不太对的,比如说有些人看一些作品,想的是自己能不能用在作文里,学习他的写法。我觉得有些书可以这样用没错,但读的时候不能这么想,我们都知道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带着功利性心态往往会让我们忽略一些更重要的东西。比如初中的一篇课文《荷塘月色》,当时老师要求把它背下来,我们知道朱自清写的散文是很美的,但当时我学这个课文的时候,完全没有体会到它的美,我只想着怎么更快把它背下来。前两天看到成语“曲曲折折”的时候,想起当年背过的课文,“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,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,叶子出水很高,像亭亭的舞女的裙。”我才反过头来体会到这个文章写得有多么的美。有些事情我们是要用非功利性的心态去做,才真正能体会它的价值。
关于怎么读书,就是要厚积薄发。小畜卦里面说,“密云不雨,自我西郊”,就是说我们读了书,也只是处在厚积的过程,也只是处在小畜的过程,如果我们不能薄发,不能把它们用出来,就像密云不雨一样,我们攒了很多雨水,但是不下雨,雨水不能惠及万物,是意义不大的。要怎么厚积薄发,其实在小畜卦也有答案,就是“复自道,何其咎,吉。”“牵复,吉。”我们读了很多书之后要博观,要约取。孟子也说过“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”我们读了书,先要有自己的思考,尤其是非功利性的书,不需要死记硬背,读了之后要有自己的想法,这个是最重要的。因为有很多符合当时时代的背景,我们现在是没有的,但是书里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,是我们现在可以使用的。我们要放弃我们不需要学习的,认真记住我们需要学习的,这个也是非功利性的书跟课本教材很大的区别。想要学到什么由自己决定,而且每个人学到的东西可能不一样。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,我觉得,想做到薄发就简单了。比如语文老师之前讲的一个例子:有的同学读书是为了把内容记下来,然后用在作文里。有一天出了一篇作文叫《如何面对失败》,有些同学就会写,谁谁谁在书里是怎么失败,他是怎么面对失败的,然后我要怎么面对失败的。然而,真正回到生活中,当你面对失败的时候,你真的能像你写的那样吗?如果你是,你就做到了厚积薄发,博观约取。
关于读什么书,我觉得文史哲都是很必要的。为什么要读文学?文学其实是历史的一种加工,有两个明显的优点:第一个是很容易让人感兴趣,读文学类的书,很容易让人入迷,我就是这样,经常会读多个小时也停不下来,直到读完。而读历史书一般就不会有这种感觉。第二个就是有些人的作品,虽然是由历史改编的,但是它反而让人更容易了解历史,因为作者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来加工,从而更好地凸现主题,让人更容易从他的文笔里理解当时的历史大环境。例如《巴黎圣母院》,里边的人要么就是极美的,比如说主人公爱斯美拉达,她就没有任何一点人性上的缺点吗?真没有。还有卡西莫多,除了长得丑以外,他的人性也特别的善良。而那个主教虽然有光鲜的外表,人性却十分的丑恶。这在真实的历史上其实并不存在这种完全善良或者完全罪恶的人,在阅读这样的书时,你既能对人性的高贵而感到赞叹不已,也会对人性的丑恶而不寒而栗。每个人都是复杂的,在读历史名著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,同时会想到自己会不会这样,自己肯定有做得好的地方,也有做不好的地方,你就会根据这些来反省自己,升华自己。
关于哲学类的书,我觉得从大方面来说,它是一种对人生观的探讨和思考,有提升人生格局,让人具有大局观的作用。要经常思考自己我是谁,从哪里来,到哪里去……这种问题,就是想自己以后要干什么,我觉得会很容易让自己成为大格局的人。关于音乐和美术类的,我觉得要看孩子的兴趣,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就可以多读读这类的书,会培养艺术细胞,自己也会很乐在其中。很不幸的是我没有这方面的兴趣,我读这种书感觉很枯燥,可能是小时候没有培养这方面的感觉。
第二个主题我们来谈一下关于社交的问题。可能有的家人会觉得这个对于在上中学或小学的孩子来说有点早,我觉得确实有点早,但是有很多时候我觉得要提早让他们认识一下这个问题的重要性,因为我以前就没有意识到这方面重要,上大学之后就有点吃亏。
关于为什么要社交这件事,我觉得比卦的第一爻就很好地告诉了我们原因。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里,我们只有通过跟其他人做比较,才能够更好定位自己,就像一个直角坐标系,我们只有知道了X轴和Y轴,才能知道自己在哪里。但是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找不到这两个轴,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身边人的位置来定位自己。
我之前看过电影《肖申克的救赎》,里面有一个老爷爷,他当年犯了杀人罪,被关了40年,好不容易等到出狱,有了一份工作,他每天按部就班地照常上下班,这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,但是过了一周后,他就自杀了。我认为他自杀的原因,并不是因为他对于生活有什么不适应,因为监狱里有很多报纸,他可以随时了解社会的变化,而真正的原因就是他失去了跟正常人进行社交的能力。这么多年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跟他一样是犯人,都生活在监狱这片天地里,没有跟外界交流的机会。所以他虽然重回社会,看到的东西并不会使他感到太诧异,因为他在报纸上早就了解过了,但是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对他的冲击一定是特别大的。
我们处在这个社会,需要经常跟身边的人交流,而且要努力地跟那些感觉跟自己不太一样的人交流,才能更好地知道,现在什么是大家认可的主流价值观,才能够更好地去适应我们的时代。比卦前两爻讲的都是跟自己比的一个过程,到了第四爻才说要“外比之”,就是跟外人比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处在前两爻的时候,就是小孩子所处的这个阶段,没有什么外人,大家其实都是相似的,因为生活环境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。
谈到怎么社交,举个反面例子,我七年中学,初中高中都是同一批人,他们跟我很像,都是通过同一次考试选拔进来的。我当时只跟自己比较喜欢比较合得来的人说话,很少跟不怎么合得来的同学说话,有时候他们主动找我,我也不跟他们说很多话,这样导致我跟有些同学七年间都没说过几句话。我当时觉得这个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,因为大家都差不多,何必要跟这么多人交流。上了大学后,才感觉到我的社交能力会差一些。这并不是先天的内向,而是在初高中时,没有脱离自己的舒适区,没有试图去跟其他人交流,导致上大学之后,再想跟其他人交流的时候,发现自己的能力没有那么强。虽然我做了很多事情,大学里的每个同班同学,我都很努力去认识,去跟他们交流,但是感觉社交能力上有些欠缺。
有的同学很擅长社交,有一个同学跟我说,他用两分钟就能认识一个陌生人,还能跟他聊得很好。我对此深信不疑,因为他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。这是一种很强的能力,有时候甚至比学习成绩更加重要。这个其实是在中小学期间是可以做到的,希望孩子们不要只沉浸在自己的圈子里。每个人一定会有一个属于自己圈子,有几个跟自己关系特别好,能聊得来的同学,但不能一直沉浸在这个圈子里,必须要跟不在圈子里的其他孩子交流一下。其实现在没有什么坏孩子,不会出现“比之匪人”的情况,多跟他们交流,锻炼一下自己,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,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。
好,时间关系,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